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部门概况  办事流程  规章制度  下载专区  大事记 
栏目导航
 业务学习 
站内搜索:
 
业务学习
当前位置: 综合工作部>>业务学习>>正文
发动大学创新创业“世界引擎”
2017-06-23 16:30   审核人:

中国正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世界工厂成长为一个创新的孵化器。那么中国大学在创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如何联动世界?这是当前全球创新教育讨论的一个热点。

基础研究是创新经济的驱动力

未来大学创新的主体还是人

研究型大学应该如何承载创新,如何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众多校长的回答聚焦大学使命这一本源,落脚到回答“要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关键是要解决“两个人”如何既有动力又能主动地学习。

这“两个人”,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引导教师走向课堂,近年来不同高校皆注重教育教学本质回归,或重金奖励,或给予岗位评聘的倾斜等。但林建华指出:“实践表明,用经济的调整并未能把教师的精力从科研转到教学上。”因此,改革需要在内部进行组织架构的创新调整。

在北大的这轮改革中——学生在学部内可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可自由选课;学生流动与资源分配联系。这三项措施实施后,教改创新一触即发,“压力成为院系和教师行动之力。一些冷门院系会花更大工夫在学生培养上”。林建华说。

北大此轮教改,“革”的并非教学本身,而是教学支撑。此种创新,正如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介绍的,“看到和思考到他人忽略之处即是创新。”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认为,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大学要致力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效应优化结构、激活动力,进而提升整个创新系统的能力和竞争力。

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让明亮且节能的白色光源成为可能,而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却花了20年时间做相关基础研究。其间,一个开环并宽容的创新生态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这段时间大家不在乎他们做什么,即使他们获得不了任何研究成果。”名古屋大学副校长嘉仁渡边说,从“高效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产品研发的历史进程中可得知,科学家总共花了39年时间。大学要为研究者开展基础创新研究提供有远见的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也表示,中国政府不断支持基础研究,仅2017年资助资金规模已将近300亿元人民币。杨卫认为基础研究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一批年轻科学家正在为创新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跨界交叉形成创新之源

成为创新创业生态塑造者

现代大学已走出“象牙塔”,不断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的发生器、创新的策源地及面向社会的服务站。

未来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又将怎样调整,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利兹大学校长阿兰·朗兰兹爵士认为,最重要的是跨界合作。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校长罗伯特·琼斯也认为,科学研究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既要在社会需求中找到融合点,更要对接并引领未来。

盘点人类社会经历的几次工业革命,不论是代替手工劳动的蒸汽时代,还是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电气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已经证明,科技创新力量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源泉。

科学研究从大学直面市场,需要创新要素实现成功“一跳”。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克劳斯·马赫哈亨表示:创新生态体系中,科学研究需要走向社会,学校要努力构建支撑体系,助力研究成果转化。

无独有偶,在浙江大学,学校通过构建社会服务网络,辐射创新资源。该校依托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建设了8个分院,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了93个分中心,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了4个分园,构建了辐射全国的创新服务网络,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与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互动。吴朝晖认为,创新网络化塑造资源汇聚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使跨界交叉成为创新之源。

科研与社会需求如何紧密结合?芝加哥大学的实践是建立城镇实验室,研究地方或市政府面临的问题。“一般大学传统的做法是以课题和论文方式展开研究,并基于研究提出建议。而城镇实验室则通过直接开展合作,让大学智慧运用到社会。”

由此观之,未来大学将改变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模式,通过构建汇聚知识、链接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无边界网络,集聚一大批世界顶尖学者和学术机构,成为创新创业密集的生态塑造者,持续驱动学术发展和科技革命,不断涌现造福人类的原创成果。

吴朝晖判断,未来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将贯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社会创新创业需求,构建政府-大学-产业-用户“四螺旋”驱动的自组织创新网络,形成多主体协同创新创业、价值共创的生态圈。

跨界教学与科研问题层出不穷

全球链接与流动将成为新常态

当前,世界经济在复苏中出现反全球化趋势,但教育领域却更多出现全球联动的态势。随着跨界教学与科研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独体很难找到有效解决方案,全球合作应运而生。

《自然》杂志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的高影响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其中一个能够解释高引用论文数量增加的原因,就是通过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杨卫表示。

美国西北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浓烈的国际化特征。该校校长莫顿·夏皮罗介绍,该校现有1.7万名学生,其中1/4学生是国际留学生,留学生中有50%来自中国。

未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全球链接、学者和学生的全球流动成为常态,更加需要共同推动构建全球创新治理的良好生态环境。那么,国际化为什么是大学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无疑,青年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互相探索与学习,未来世界会更有活力。”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

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曾在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任教,一次那里爆发了埃博拉病毒,学校派出人员去当地做义工。他认为,引导学生走出安逸的校园,更多知晓世界的不平静与伤痕,是培养创造力与同理心的重要途径。

创新联动世界,跨国际合作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抓手。

英国爱丁堡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医学教育中心,克隆羊多莉、试管婴儿技术都诞生于此。爱丁堡大学校友梅藤更博士于19世纪末,在杭州创办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广济医院。

这一情缘在后来两校的合作中不断深化。2016年,浙大与爱丁堡大学建立联合学院入驻浙大海宁国际校区,共同培养生物医学专业学生。这是浙大首次与国外一流大学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双方将依托联合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力争将联合学院建成彰显两校优势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大学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在多个地方共同采取行动,能够分享知识,形成务实高效的交流与合作。”爱丁堡大学副校长查利·杰弗里认为。

当然,国际合作需要保持中国大学的个性色彩。林建华指出,要成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还肩负着发展中国文化的任务。

回溯中国传统文化,古人始终把“和合”作为理想追求,讲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便蕴含着通过生态融合实现转化创新创业的深刻思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李薇薇 柯溢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开发区长宁街11号 邮政编码:036000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