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毕业生的适应问题及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的适应问题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多都会面临社会适应问题,这将阻碍他们就业及就业后的发展,也将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这一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每一位大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里,无不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前途,他们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心理压力与冲突,导致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求职适应性障碍,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大学毕业生应尽快地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这一变化,开始新的征程。但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以致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生活。大学毕业生的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少经验
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生普遍只注重大学学习,而忽视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周边知识了解等等),知识过于陈旧,动手能力不足,再加之学生过分依赖学校的培养,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不能与社会很好的融合,所以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而出现择业难的问题。
2.眼高手低
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总以为自己志向远大往往瞧不起没有名气的企业或单位,总以为自己不至于屈身于此。很多大学生都想找一家比较“牛气”的企业,一上班就挣万儿八千。工资少了不会去,福利差了不愿去,住房没有不能去,不准考研不敢去,甚至单位所在城市规模小了,位置偏僻了也不考虑去。高眼光背后,一些大学生却并不具备高能力。“工资开口三千五千,连个表格都不会做,上网打游戏倒是高手”。毕业生错误地估计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不愿意从低层做起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社会适应性差的本质。
3.盲目就业
有的毕业生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有的毕业生投简历都放眼在“大专业”范围上,招聘岗位只要与自己的专业或辅修课程沾边,都要试一试。一些毕业生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不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盲目投递简历,最后石沉大海。
4.推迟就业或不就业
在许多人感慨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就业”一族却在悄然增多,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自己主动放弃了毕业分配的机会。出国、考研之外,自主择业、个人创业也是不就业族为自己规划的主要出路。比较新潮的是,近年来有少部分女生准备毕业后结婚,婚后成为全职太太,加入不就业一族。不就业一部分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日益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有全面的考虑,。但也有部分毕业生潜意识里都不愿面对职场上严格的体制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要么继续待在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里,要么选择游离于传统的就业体制以外,这种逃避的态度也反映出当代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5.不良心理反应
对处于求职择业阶段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过度焦虑是一种比较突出的适应性障碍。引起焦虑的主要问题有: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单位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不能和恋人分配到一个城市怎么办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的大学毕业生,表现尤为严重。过度焦虑往往使大学毕业生们精神紧张、心神不宁,无所适从、心慌失眠、不思饮食,进而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此外,在职业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毕业生还可能出现急躁情绪,有的匆匆签约,事后又追悔莫及,有的盲目攀比,择业没有明确目标。
(二)大学毕业生的适应问题分析
对踏入社会的不适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探究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适应社会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大学毕业生过高的自我评价拉大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当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处在复杂的职业环境中时,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相差较大,许多大学生一下子从理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地面”。不少人因此而彷徨、苦闷、迷茫、失望。与大学毕业生角色期望过高相反的是他们的社会经历却少得可怜,加之他们正处于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校园生活的相对单一和社会经验的严重匮乏,使部分大学生的行动难免流于幼稚的冲动、盲目的激情,导致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公允地把握自身在社会人生坐标中的位置,从而拉大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距离。
2、家庭的过度宠爱使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当今大学生从小在家人的赞美和关爱中长大,无论感情、意志都表现得较脆弱。一旦他们脱离父母的监管,强烈的依赖心理和竞争意识的缺乏就会显露出来,一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无所适从,悲观失望以致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因此当代大学生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的机会,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他们难以拒绝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过度的虚荣心理造成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降低,这些只能延缓社会对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承认过程,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
3、学校实行的旧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总是倾向于轻视个性培养而过分强调人的知识发展,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人生信条所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成功地加入WTO ,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比以往任何一代大学生都更具有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效率与效益意识,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结果不令人乐观。人们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往往是以他所掌握的知识,所获得的成绩来评定。一张考卷,一次考分就标志着一个学生的优劣。虽然这种观点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所减弱,但在素质教育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今天,学校依然采取的是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单一的讲听模式,因此这样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将阻碍他们将知识充分地运用于社会实践。
二、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适应策略
就业、走向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归宿,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对大学毕业生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大学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或适应程度如何,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此我们提出以下适应策略: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在求职过程中,主观评价过高可能导致处处碰壁,过低可能导致信心不足、犹豫不决,甚至坐失良机,因此,毕业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做到“自知”,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好像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
近几年,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其它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致后来就业困难,悔之不及。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二)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
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
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因此,鉴于以上情况,毕业生不宜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三)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选择。
一是要改变一家统包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分配都是国家统包统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对安排大学生就业和稳定社会秩序虽然起过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就业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流动必然受到劳动力市场供和求两方面的影响,政府不再像在传统体制中那样采取行政命令统包统配,而是要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即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双方按自愿的原则自主选择,合理流动,让市场机制调节大学生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间的配置。
当然,大学生就业由计划走向市场,有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主动适应,放开眼界,转变观念。大学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全面发展,力争在社会上凭实力谋取一席之地;要丢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二是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事,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替,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必将使失业和就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因此,每个大学生在一生中,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大学毕业生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西方不亮东方亮”,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是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工作,大学生朋友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挫折,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四)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一次转折,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背上沉重精神负担,成为困扰莘莘学子们的一大难题,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多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怯懦、自卑、幻想等等,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其实,择业时只要注意择业过程,不要管结果如何。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失败也不觉遗憾。抱有这样的心态,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毕业生离校前心态复杂、情绪激动,很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影响,情感上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和爆发性,容易出现心理动荡。如果能够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则有助于他们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转移消极思想,松弛紧张的神经,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借此抒发情感,展示才华,修正和重塑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三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理氛围,使毕业生置身其中获得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进其与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使毕业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成功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