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眩晕也成了一种最常见的恼人症状。眩晕常常涉及多个学科的多种疾病,但资料显示:70%的患者都是由耳科疾病,尤其是内耳—前庭病变引起的,近年眩晕性疾病有迅猛上升的趋势。特别要注意老年人如果突然发作眩晕,伴有头涨头痛,语言不清,甚至半身肢体活动不利,应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
眩晕主要为突然出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的现象,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出汗、不敢睁眼等现象。病情可阵发性发作,也可持续发作。引起头晕或眩晕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内耳疾病 (耳朵参与控制人体平衡的活动 ),如美尼尔病、突发性耳聋、良性位置眩晕、前庭神经元炎、中耳炎并发症、听神经瘤以及运动病等。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还有: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低血压、贫血、心肌缺血等。由于眩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疾病的常见症状 ,故诊治时需要全面系统地诊查和综合评定,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有效诊治率。眩晕虽然有自愈的可能,但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需经过医生的诊断并提出适当的中西药综合用药方案。一旦眩晕发作,应卧床休息,室内要保持安静,注意空气流通。
眩晕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前庭训练而设计的锻炼。平日眩晕者要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避免过于劳累和情绪过激。另外,体胖者应注意控制体重,饮食上应选择清淡少盐偏素的食品,不饮酒。
眩晕与头昏不是一回事
“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患者在自身或周围物体并未发生运动的情况下,却感受到一种令人不快的运动感,多表现为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感。它主要是由于管理平衡和运动感的前庭器官病变所引起的,常见疾病为美尼尔氏病或内耳听动脉缺血。
“头昏”是指患者头重脚轻、飘飘欲飞、摇晃不稳、头脑沉重的复杂感觉。它主要是由于管理平衡和运动感的神经中枢病变,特别是缺血性改变所引起的。在老年人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血栓形成。一些脑出血特别是脑干和小脑出血的病人也可以表现为头晕或眩晕。
眩晕以及严重的头昏往往可同时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并可引起恶心、呕吐、心慌、胸闷、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长期头晕可致患者急躁、烦乱、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眩晕四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平衡系统和小脑的血液是由椎—基底动脉供应的。如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就会发生眩晕。椎动脉是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进入颅内的,当有颈椎病时,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发生扭曲,就可导致眩晕,常常是在转动头颈部时诱发。有颈椎病的,做头位牵引,可改善症状。
★美尼尔氏病:这是一种常见病,肇因在内耳,确切病因不明,多发生于中年人。若发现突然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眼球左右震颤,症状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天,诊断即可成立。
★迷路炎:无论是急性或慢性中耳炎,一旦侵犯内耳的平衡感觉器官,就会发生迷路炎。若在眩晕时,伴发恶心、呕吐、听力减退、耳部胀痛、眼球震颤、耳朵孔流脓,则可能是患了迷路炎。
★位置性眩晕良性发作:这种眩晕的发作与特定的头位有关。常在头部位置改变时发作眩晕症状,无耳鸣、听力减退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仅数十秒,反复转动头部,可不再出现眩晕。预后良好。
眩晕症的运动疗法
一般认为,眩晕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同时还存在不能进行颈部活动的疾病,可进行下列有效的运动疗法:
1.散步:每日散步 5000步。
2.腰伸屈运动:正坐于椅子上,然后起立,从坐位改为立位,再坐下。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回,每回反复 10次。
3.眼球上下左右运动:坐好,在视线水平位置前50厘米处设一目标,在目标上下左右间隔各30厘米处涂一标志。然后先上下,再左右各注视标志数秒,反复循环 10次,每日一回即可。
4.头部运动:头先向前屈30度,抬起,再向后仰30度,然后左右各轻轻旋转30度,反复进行10次,每日一回。动作不要急,角度不要大。